給參加仁愛的伙伴

讀過托爾斯泰的小說「人靠甚麼活著」之後
我很感動
雖然說這裡頭可能提到了「上帝」等宗教的元素
但裡頭並不是在說明神蹟
相反的用了一個神話似的故事
說明了人活著需要的不是神蹟

小說的主軸要回答三個問題

人擁有些甚麼
人不具備甚麼
人靠甚麼活著


(http://pushih.com/men_live_by.php
這是我在網站上找的...不過翻譯的很爛
可以去圖書館找「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

或許有時人們會軟弱因而渴求神蹟
不管是因為甚麼
或許有時是單純的推斷「這麼做才是做好的」
或許有時是傻傻的相信某種因果的關係
因而覺得若沒有神蹟路便走到盡頭了
「人不具備甚麼?人不具備知道自己下一刻需要些甚麼的能力」
小說中的富翁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雙壽鞋,而不是一雙耐久的皮靴
小說中的母親也不知道她那稚幼的雙胞胎需要的是甚麼?
她單純的相信沒有了她,若沒有神蹟雙胞胎將活不下去

然而雙胞胎因著好心的婦人的收養而活了下來
若你相信上帝,或許你可以稱之為神蹟
但這個奇妙的神蹟,也要經由平凡的人類之手
因為「人擁有些甚麼?人擁有去愛的能力」

然後我們終於可以回答最後一個問題
「人靠甚麼活著?人靠著他人(無論是親人或陌生人)的愛而活著」
這句話也是我想和你說的。

仁愛之家裡的老人並不可憐,或許我們覺得沒有親人的陪伴便要不快樂
但政府、志工等等,甚至於是一同住在仁愛之家的老人之間都表現著愛
尚且還有我們的付出
雖然我們的付出太短又有點渺小
但是這正是維繫住關懷的一環
因此,因著這多方的愛,仁愛之家的老人是要感到幸福的。

家中的長輩也不可憐
因為他們有著最至愛的親人的關懷
(當然為了證明我說的話不是謊言,無論你我都要關懷長輩喔)

不過,要關懷家中的老人其實更難。
這或許和我們的邏輯推理相悖
明明親人之間少了許多的隔閡,為何更難去關懷?
或許是因為將關懷視為「責任」所致
而「責任」這個字眼太重,造而人們的壓迫、反感與逃避
但我要重申一遍

「人不具備甚麼?人不具備知道自己下一刻需要些甚麼的能力」
我們不要認為「唯有自己的愛才是親人需要的」
有了這句話在心裡,不是給予忽略親人的正當性
而是希望每個人能以更輕鬆的心情去關懷
既然沒有壓力也沒有任何的藉口去逃避

除此之外,忽略也是一大殺手
醫服出「仁愛」是一個有計畫有意識的短期活動
但關懷家人卻是一個綿綿密密的過程,正因為這樣反而讓人漸漸的忽略了
因此偶爾我們需要一些節日、一些活動(像仁愛)來喚醒我們
而不是要我們在這些時候懺悔反省

當然,有些時候情形特殊
父母與子女相隔千里、情感理念不合等等
我們這時並不能怪罪於誰
但也不要太擔心
「人靠甚麼活著?人靠著他人(無論是親人或陌生人)的愛而活著」
生命的出路不是單一一人或數人找的
人具備有去愛去關懷的能力,因此我們總不孤單。

無疑地,當我們知道我們總不孤單的時候
已經先有前面這一大串的論證
也就是說
幸福需要念頭的大轉變
(也就是說,當我們感受不到否方面的愛時,我們得提醒自己他方來的愛的存在)
這是需要練習的
所以幸福是需要練習的(練習認清幸福的事實)

呼嚕~~
不知不覺又開始說教了
只是希望你知道
我們做的事(去關懷)沒有所謂該做不該做,而是做與不做的問題
(唯一不該做的應該就是那些讓自己失去愛的能力的事...其實還蠻多事都會呢^^a)

「人不具備甚麼?人不具備知道自己下一刻需要些甚麼的能力」
「人擁有些甚麼?人擁有去愛的能力」
「人靠甚麼活著?人靠著他人(無論是親人或陌生人)的愛而活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mow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